了解iPSC:與昆凌一起,為家人儲存健康未來!

三顧生醫攜手推廣大使昆凌,推廣iPSC技術,呼籲大家一起為家人存下健康的「種子」,守護未來。
醫淬思官方

醫淬思官方

2025年1月8日 上午 10:52

幹細胞、外泌體與超泌體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慢性病已經成為比傳染病更重要的健康議題。而 iPSC(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是一項可以讓細胞「回到起點」的技術,透過特定的編程方法,把成熟細胞(血球細胞等)變成多功能幹細胞,具備再生多種組織和器官的能力。這項技術讓醫學發展有了全新的可能性。三顧生醫攜手推廣大使昆凌,推廣iPSC技術,呼籲大家一起為家人存下健康的「種子」,守護未來。

為什麼 iPSC 這麼重要?

根據最新的數據,像癌症、心臟病這樣的慢性疾病,已經是台灣主要的健康殺手。而神經退化性疾病和老年黃斑部病變也因老化人口的增加,成為新興的健康挑戰。iPSC 技術的發展,正是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 癌症和心臟疾病
    • 根據112年統計數據,癌症和心臟疾病分別以每十萬人口227.6人和100.3人的死亡率,繼續穩居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和第二位。癌症已連續42年居死因首位,顯示慢性疾病對台灣民眾健康的重大影響(行政院主計總處,2023)。
  • 神經退化性疾病
    • 帕金森氏症是台灣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一項研究顯示,台灣帕金森氏症的盛行率為每十萬人口340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345.46人,且這些數字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曾菁英,2007)。
  • 老年黃斑部病變
    •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黃斑部病變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統計顯示,台灣10%的65歲以上老人患有黃斑部病變問題,預計到2050年,患者數將增長3倍,達到70萬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2)。

面對市場的巨大醫療需求,iPSC 技術能為這些還未被解決的健康問題提供全新解法,推動精準醫療的進步。


iPSC 能做什麼?

iPSC 技術有多種應用,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例子:

  • 疾病建模,用於藥物開發
    • iPSC技術允許研究人員建立精確的疾病模型,用於研究罕見疾病或基因突變的機制。這項技術加速了新藥的開發,大大降低實驗風險 (Hockemeyer & Jaenisch, 2016)。
  • 心臟疾病
    • 對於像心肌梗塞或心肌痛這類會嚴重疾病,iPSC可以分化為心肌細胞,取代受損的部分,幫助心臟恢復功能(Lu et al., 2021)。
  • 眼科治療領域
    • 根據《柳葉刀》的一項研究,科學家成功利用iPSC生成的視網膜細胞進行視網膜色素變性治療,顯著改善了患者視力 (The Lancet, 2024)。此外,另一項研究利用iPSC技術開發出針對黃斑部病變的新型療法,有效恢復視力並減緩疾病進展 (Mandai et al., 2017)。
  • 神經退化性疾病
    • 通過移植iPSC生成的神經元,可改善神經功能並減緩疾病進展Reza-Zaldivar et al., 2019b)。隨著研究的深入,iPSC技術有望成為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非侵入性治療選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並降低治療風險。


<延伸閱讀:醫淬思專欄世界首例!創新iPSC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角膜層片成功治療LSCD>

<延伸閱讀:醫淬思專欄幹細胞「外泌體」有望治療 神經退化性疾病>


FAQ(常見問題與解答)

1. 為什麼iPSC技術在醫學中這麼重要?
解答:iPSC技術可以將成熟細胞(血球細胞等)轉化為多功能幹細胞,應用於再生醫學、個人化醫療和藥物開發,特別是針對慢性病和老年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2. iPSC技術能應用於老年疾病嗎?
解答:是的,iPSC在黃斑部病變和帕金森氏症中有顯著潛力。它能生成視網膜細胞改善視力,或生成神經元細胞移植,能幫助患者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3. 為什麼昆凌選擇iPSC家族儲存服務來保護家人健康?

解答:昆凌選擇iPSC家族儲存服務,因為這項技術能應對癌症、心臟疾病等慢性病及老年疾病的治療需求,為家人提供長期健康保障,是未來醫療的最佳選擇。


結論


iPSC技術代表了未來醫學的新希望,為癌症、心臟疾病等慢性病以及老年相關疾病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隨著全球健康意識的提升,像昆凌這樣的推廣者讓更多家庭認識到健康儲存的重要性。透過iPSC技術,我們能為家人提前準備健康保障,迎接未知挑戰。這不僅是現代醫學的突破,更是為下一代築起的健康防線。選擇iPSC,就是選擇更美好的未來。




☆了解更多關於iPSC內容,請點擊三顧生醫Facebook

☆醫療訊息不遺漏,按讚追蹤醫淬思Instagram

☆更多重要醫療新聞訊息,請上醫淬思官網


編者: [ 醫淬思MPH團隊 ]  與 [ 醫淬思AI Lab ]

校閱:三顧生醫團隊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


參考文獻

  • Hockemeyer, D., & Jaenisch, R. (2016).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human disease modeling. Cell Stem Cell, 18(1), 30-36.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2012, 8月26日). 黃斑部病變是老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 曾菁英(2007)。台灣地區帕金森氏症之流行病學研究〔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
  •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3). 112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 
  • Mandai, M., Watanabe, A., Kurimoto, Y., Hirami, Y., Morinaga, C., Daimon, T., ... & Takahashi, M. (2017). Autologous induced stem-cell–derived retinal cells for macular degener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11), 1038-1046.
  • Kim, J., et al. (2021). Clinical potential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7), 500-519. 
  • Okita, K., et al. (2010).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Myc. Nature, 448(7151), 313-317. 
  • Lu, Han., Jocelyn, D., Mich-Basso., Jocelyn, D., Mich-Basso., Bernhard, Kühn. (2021). 10. Generation of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Differentiation into Cardiomyocytes.. Methods of Molecular Biology, doi: 10.1007/978-1-0716-0668-1_10
  • Zhao, T., et al. (2013).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products. Cell Stem Cell, 12(4), 385-399. 
  • Reza-Zaldivar, E., Hernández-Sapiéns, M., Gutierrez-Mercado, Y., Sandoval-Ávila, S., Gómez-Pinedo, U., Márquez-Aguirre, A., Vázquez-Méndez, E., Padilla-Camberos, E., & Canales-Aguirre, A. (2019).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promote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recovery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14, 1626 - 1634.

文章標籤

# 慢性病精準醫療的未來展望# 幹細胞療法# 家人健康保障# 未來醫療#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個人化醫療# 健康儲存# iPSC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