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還是中風?三招快速分辨顏面神經麻痺

醫淬思官方

醫淬思官方

2025年3月7日 上午 8:57

謝珮甄醫師 - 神經內科

引言:

昨天(3/17),南韓男團「神話」成員李玟雨突然曬出一張「面癱照」。之前因為被熟人詐騙了數26億韓元,他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長期的壓力和心理影響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現在他無奈表示,因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恐怕已經很難完全康復了。本文將由神經內科謝珮甄醫師解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症狀與中風的差異,幫助大家詳細了解什麼是面癱,也讓大家在面對有面癱問題的人的時候可以伸出援手。


一、什麼是顏面神經麻痹?

除了李玟雨NBA球星恩比德(Joel Embiid)和藝人楊昇達都曾受到顏面神經麻痹而影響生活或工作,所幸及時治療才能恢復正常。而近期A型流感再度肆起,很多人以為只是一般感冒,沒想到好不容易康復後,發現自己笑不出來、嘴角歪斜,讓人以為是中風,後來看了醫生才知道,原來是面癱(Bell's Palsy)。

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俗稱顏面神經麻痺或面癱,是面部癱瘓的一種。就是臉的一邊無法動,笑起來非常僵硬。目前原因還不太清楚,但可能的原因可能包括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壓力及免疫系統異常。大部分患者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可於三週內慢慢好轉,但及時診斷與適當治療能有效減少後遺症風險 (Ashutosh & Deshmukh, 2020)

二、面癱與中風的區別

由於面癱(Bell's Palsy)和中風(Stroke)有一些非常相似的症狀,常常讓人誤會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雖然兩者都會引起面部癱瘓,但其實有明顯的區別。面癱最常見的症狀是單側面部肌肉無力,患者通常無法抬眉或皺眉,但不一定會出現其他神經症狀 (Kundi et al., 2022)。

相比之下,中風引起的面部癱瘓多數是中樞性病變,通常伴隨頭暈、語言不清、肢體無力或步態不穩等症狀,但患者閉眼和皺眉功能通常是正常的 (Min & Jung, 2019)。因此,如果懷疑是中風,應該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而造成嚴重後果。


三、常見症狀有哪些?

  1. 突發性單側面部癱瘓:突然發現自己一邊的臉部肌肉沒辦法動,也沒辦法正常的微笑,通常在48小時內達到癱瘓高峰。常見症狀包括:眼皮無法閉合、嘴角下垂或歪斜及流口水 (Ashutosh & Deshmukh, 2020)
  2. 眼皮無法閉合及流淚:由於面部神經受損,眼部無法順暢的閉合完全,會讓角膜太過乾燥。為了防止眼睛過度乾燥,需要使用人工淚液或眼膏保護眼睛 (Timorkhan & Safey, 2022)
  3. 味覺與聽覺異常:部分患者會出現舌頭前2/3部分的味覺減退及耳鳴現象,特別是遇到較大聲音時會感到很不舒服(Athawale, Bawiskar, & Phansopkar, 2021)
  4. 流口水與面部不對稱:由於口唇肌肉無力,進食及飲水時容易漏出,特別是喝水或吃流質食物時情況更為明顯。



四、三大顏面神經麻痺治療方法

1. 物理治療

  • 神經肌肉再訓練:透過專業且具有針對性的面部運動,幫助恢復肌肉功能和控制力,這樣能減少後遺症發生的風險 (Gatidou et al., 2021)
  • 低強度雷射療法:低強度雷射治療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炎症,幫助面部功能恢復。

2. 藥物、針灸與按摩訓練的綜合療法

  • 類固醇:如果在出現症狀的黃金72小時內使用類固醇來減輕神經炎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Timorkhan & Safey, 2022)
  • 結合藥物與按摩訓練(例如嚼口香糖、吹氣球或吹口哨的運動)對急性期的周邊性面神經麻痺有很好的回覆效果。同時,按摩也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痙攣和疼痛,還能大大降低後遺症和復發的風險 (Vasileva & Zelnichka, 2024)

3. 肉毒桿菌注射

  • 如果用過藥物和針灸後,臉還是有點不對稱,或因面癱後遺症導致臉部不協調,肉毒桿菌注射可以抑制過度活躍的臉部肌肉,暫時阻斷神經和肌肉之間的訊號傳遞,從而減少因聯動運動(Synkinesis)造成的外觀不良,讓臉看起來更對稱、自然 (Cooper et al., 2017)

治療面癱也就是顏面神經麻痺的三種常見方法


五、面癱有哪些常見的後遺症

1. 面部痙攣與聯動運動(Synkinesis)

  • 患有面癱的病人會發現自己在笑的時候,眼睛會不受控地閉上,這就是所謂的肌肉異常聯動的現象,通常需要專業復健指導慢慢改善。

2. 味覺與聽覺障礙

  • 在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少數患者會長期存在味覺減退及聽覺過敏的問題。

3. 心理影響

  • 面部不對稱及功能障礙容易導致抑鬱及焦慮,建議搭配心理治療或支持性療法。除了生理的治療,也需要及時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確保全面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得到照顧。



六、關於面癱的 FAQ

1. 顏面神經麻痺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主要原因包含病毒感染、壓力或免疫系統異常。

2. 面癱可以完全恢復嗎?
答:可以,通過藥物、物理治療,或手術治療;大部分患者可在三至六個月內逐漸恢復。

3.顏面神經麻痺會像流感一樣傳染嗎?
答:不會!雖然面癱肯能是可能是由於某些病毒感染所導致,但顏面神經麻痺本身不具傳染性,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結論

面癱(Bell's Palsy)和中風(Stroke)雖然都有面部癱瘓的症狀,但面癱通常不會伴隨頭暈或肢體無力等其他神經症狀,而中風則常見這些問題。藥物、針灸、按摩訓練能有效緩解面癱症狀,肉毒桿菌注射則適合改善面癱後遺症的面部不對稱。除了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也要遵循專業醫療的建議,如需專業診斷與治療,建議立馬尋求醫師的幫助。


☆醫療訊息不遺漏,按讚追蹤醫淬思Instagram

☆更多重要醫療新聞訊息,請上醫淬思官網


編者: [ 醫淬思MPH團隊 ]  與 [ 醫淬思AI Lab ]

校閱:謝珮甄醫師|神經內科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


參考文獻:

Khapchenkova, D., Dubyna, S., & Yena, K. (2021). Bell's palsy: A literature reference and own clinical case. Scientific Journal.

Singh, A. K., & Deshmukh, P. (2020). Bell's palsy: A review. Cureus, 14(6).

Timorkhan, M. A., & Safey, Z. Z. (2022).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ll’s palsy. World Family Medicine Journal / Middle East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Athawale, V. K., Bawiskar, D. P., & Phansopkar, P. A. (2021). Rehabili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Bell’s palsy. Journal of Evolution of Medical and Dental Sciences, 10(20), 1551-1554.

Gatidou, A. M., Kottaras, A., Lytras, D., Gatidou, C., Iakovidis, P., & Kottaras, I. (2021). Physiotherapy management of Bell’s palsy: A review of evidenced based physiotherapy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Medicine, 3(1), 402-406.

Marques, A. M., Soares, L. G., Do, C., Nascimento, A., Valença, A., Marques, R., & Pinheiro, A. (2020). Laser phototherapy in Bell’s palsy. Journal of Laser Dentistry.

Frith, C., & Coleman, H. (2021). Bell's palsy. InnovAiT, 14(10), 733–741.

Rajangam, J., Lakshmanan, A., Rao, K. U., Jayashree, D., Radhakrishnan, R., Roshitha, B., Sivanandy, P., Sravani, M. J., & Pravalika, K. (2023). Bell Palsy: Facts and cur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CNS & Neurological Disorders Drug Targets.

Wang, B. (2024).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the acute phase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dicine Insights, 1(7).

Vasileva, D., & Zelnichka, I. (2024).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s part of motor neurorehabilitation. MEDIS - Medical Science and Research, 3(4), 1-6. 

Wang, J., & Liu, Z. (2024). Exploring the regularity of acupoint selection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Practice, 6(12). Retrieved from 

Cooper, L., Lui, M., & Nduka, C. (2017).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for facial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