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丘疹成因、症狀與有效治療選擇
珍珠丘疹(Pearly Penile Papules, PPP):症狀、成因及治療選擇
什麼是珍珠丘疹?
珍珠丘疹(Pearly Penile Papules, PPP)是一種常見的男性良性皮膚病變,通常出現在陰莖龜頭的冠狀溝周圍。這些小型、光滑、圓頂或圓形的丘疹直徑約為 1 至 2 毫米,通常排列整齊,呈現珍珠色或接近皮膚的顏色。儘管珍珠丘疹的外觀可能類似於性傳染疾病如尖銳濕疣(genital warts),但其並非傳染性病變,也無任何感染性風險。了解珍珠丘疹與其他相似病變的區別對於準確診斷及減輕患者不必要的焦慮至關重要。
珍珠丘疹的發病率及風險因素
研究顯示,珍珠丘疹的發病率在 14% 至 48% 之間,顯示其在男性中相對普遍。2017 年 Yıldız 等人針對 2,613 名 18 至 24 歲的土耳其男性進行研究,發現有 17.18% 的受試者有珍珠丘疹。另一項由 Sonnex 和 Dockerty 在 1999 年進行的研究顯示,200 名男性樣本中,珍珠丘疹的發病率高達 48%,其中多數病灶小於 1 毫米。珍珠丘疹的發生與種族、性別、性行為或衛生習慣無關。特別是,Rokhsar 和 Ilyas 的研究指出,未接受包皮環切術的男性更容易出現珍珠丘疹,這可能與包皮環境下的潮濕、溫暖有關。
珍珠丘疹與尖銳濕疣的區別
儘管珍珠丘疹與尖銳濕疣外觀相似,但其病因及外觀上有顯著差異。尖銳濕疣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且具傳染性;而珍珠丘疹則與病毒無關,無任何傳染風險。珍珠丘疹通常在冠狀溝周圍呈現光滑、對稱的小丘疹,而尖銳濕疣的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則,顏色偏紅或粉紅,多見於陰莖軀幹或肛門區域(Ferenczy 等,1991)。
珍珠丘疹與尖銳濕疣的外觀與病理差異
- 外觀:珍珠丘疹通常為小型、光滑、圓形或圓頂狀,直徑多數小於 1 毫米,呈珍珠或接近皮膚的顏色,排列整齊於冠狀溝周圍。相比之下,尖銳濕疣為凸起狀,表面凹凸不平,顏色較紅或偏粉,外形不規則(Ferenczy 等,1991)。
- 病理:珍珠丘疹屬於良性纖維乳突狀病變,組織中未含有病毒 DNA,尤其是 HPV DNA;而尖銳濕疣則常檢出 HPV。Ferenczy 等(1991)在研究中發現,珍珠丘疹的樣本中未檢出 HPV DNA,而尖銳濕疣樣本則多數檢測為陽性。
珍珠丘疹的診斷方法
臨床上,可透過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區分珍珠丘疹與尖銳濕疣。Ki-67 染色法經常用於檢測細胞增生,而 HPV 感染會引起細胞增生,珍珠丘疹則無此現象。Gardner 和 Crawford(2019)針對 26 個病變案例的研究中,發現所有 11 例尖銳濕疣均顯示 Ki-67 染色陽性,而 5 例珍珠丘疹病例均為陰性,證實珍珠丘疹中無 HPV 病毒。
珍珠丘疹的心理影響
儘管珍珠丘疹對健康無害,但對患者心理可能造成一定影響。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因珍珠丘疹的外觀而感到焦慮或尷尬(Sonnex 和 Dockerty,1999)。這種焦慮通常源於對珍珠丘疹與性傳染病的誤解,可能引起社交不適。醫師應對患者進行詳細解說,強調珍珠丘疹的良性本質,並在必要時提供心理支持。
珍珠丘疹的治療選擇
珍珠丘疹本身不需要治療,因為它不影響健康,也無任何風險。然而,若患者因美觀或心理壓力希望移除,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 雷射治療:雷射治療,特別是二氧化碳(CO₂)雷射及 Erbium 雷射,是常見且效果良好的治療方式。2012 年 Baumgartner 等的研究顯示,在 1 至 6 次 2940 nm Erbium 雷射治療後,所有珍珠丘疹病灶成功移除且無併發症。
- 冷凍治療:冷凍治療是一種使用極低溫移除病變的方式。Ocampo-Candiani 等人在 1996 年的一項研究中,使用液態氮治療珍珠丘疹,治療效果良好,且副作用較少。
結論:認識與管理珍珠丘疹
珍珠丘疹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病變,與 HPV 等病毒無關,無傳染風險。臨床上可通過外觀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區分珍珠丘疹與尖銳濕疣。儘管珍珠丘疹對健康無害,但對於因美觀或心理壓力希望移除的患者,可選擇雷射或冷凍治療。醫師在診斷及解說過程中應提供清晰解釋,有助於患者認識並接受珍珠丘疹為無害的自然現象,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參考文獻:
- Sonnex, C., & Dockerty, W. (1999). Pearly Penile Papules: A Common Cause of Conce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 10, 726 - 727.
- Rokhsar, C., & Ilyas, H. (2008). Fractional resurfac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pearly penile papules.. Dermatologic surgery : official publication for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 [et al.], 34 10, 1420-2; discussion 1422 .
- Ferenczy, A., Richart, R., & Wright, T. (1991). Pearly Penile Papules: Abs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78, 118-122.
- Gardner, K., & Crawford, R. (2018). Distinction of Condylomata Acuminata From Vulvar Vestibular Papules or Pearly Penile Papules Using Ki-67 Immunostaining.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23, 255 - 257.
- Sonnex, C., & Dockerty, W. (1999). Pearly Penile Papules: A Common Cause of Conce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 10, 726 - 727.
此為 [ 醫淬思AI Lab ] 與授課學員、醫療社群進行實驗的AI文章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