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溝通》楊仲豪醫師的讀後心得:從診間到生活的溝通智慧
前言、
身為身心科醫師,楊醫師表示,常在診間感受到很多人來看診不一定是想要尋求什麼大道理,他們更希望是有人願意真正聽懂他們的情緒,理解他們的感受。最近閱讀宋怡慧老師的新書《善意溝通》,讓楊醫師再次印證了這樣的觀察:善意溝通的起點,其實就在於安靜地傾聽。
一、為什麼我們總是溝而不通?
在診間多年,楊醫師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90%的人際衝突,不是因為意見不合,而是因為不會溝通。宋怡慧老師的《善意溝通》給了他全新視角——原來真正的溝通高手,不是「很會說話」,而是「很懂傾聽」。
診間裡的傾聽奇蹟
上週有位媽媽帶著拒學的孩子來診所,楊醫師什麼建議都沒給,只是靜靜聽她說。她突然哭著說:「從來沒有人這樣聽我說話...」這就是善意溝通最神奇的地方——很多人認為聽對方心事一定要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來;其實不然,或許對方要的就是一個願意聆聽的對象。
二、LADDER傾聽法:傾聽比任何道理都有說服力
- L(Look)凝視:目光注視說話者,耐心專注地凝視
- A(Ask)發問:引導對方多闡述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昨晚睡得好嗎?」比「為什麼失眠?」更有效。
- D(Don't interrupt)不打斷:讓對方完整表達想法,點頭表示理解。
- D(Don't change the topic)不換話題:無論是否認同都不可以轉移他的談話。
- E(Emotion)同步情緒:說話者與傾聽者必須處於在向度的情緒光譜上,支持對方表達的情緒。「這聽起來很挫折」比「想開點」更療癒
- R(Respond)回應:利用肢體對座表示認同,正向回饋情緒。
記得有個患者女孩,來到診所時,總用指甲掐手心,直到某次她突然停下說:「因為醫師你是真的在聽,我不需要靠痛來證明自己存在。」這種時刻,楊醫師才真正明白什麼是「醫病溝通」。當我們真正專注傾聽時,對方的情緒會被完整地接住,療癒的力量就此展開,好好聆聽的力量比想像中的更大。
三、與其說話術,不如提問術
精準提問:彼此理解,統整觀點
提問的目的不是為了「八卦」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通過簡單的提問,引導對方思考和表達,讓雙方情緒共鳴,從「我和你」變成「我們」的共同觀點,把觀點統整起來,找出想要解決的答案很好。讓對方知道:我想了解你,也願意站在你這邊。
好的問題,有三簡原則:
- 問題簡單:不要給對方過大的問題。
- 敘述簡潔:讓對方由小而大,具體明確的回應。
- 態度簡樸:不預設任何看法,讓對方感受真實的同理。當我說「我也不確定,你覺得呢?」患者反而更願意分享
把問題結構化,從"為什麼"開頭,運用對方的答案討論"怎麼做",最後用"做什麼"連結到具體行為,讓人感覺到“善意溝通”。
四、善意提問的技巧與禁區:從診間到生活的轉化
試著不否定:愛之深不一定要則之切
長輩特別喜歡用「愛之深責之切」的方式來溝通,“刀子嘴”的出現大量”否定式語言“。在門診裡,我很少看到家長談論小孩的好,但抱怨不好,卻時常停不下來。這種充滿否定氛圍的教育,不僅影響信心之外,也很難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其他錯誤類型:
- 價值審判型:「好學生應該...你怎麼不...?」
- 情緒勒索型:「你知道我多擔心嗎?」
- 隱私越界型:(對初診)「你們夫妻多久沒同房?」
- 關係錯位型:藥師對醫師說「你開這藥不對吧?」
診間中的提問,也需留意避開情緒化或過於私密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創造安全、自在的對話空間。
結論:善意溝通處方箋
宋老師說:「因為被好好對待過的人,才會好好對待別人。」善意溝通從來就不是技巧的堆疊,而是願意理解他人的心意。在診間燈下寫這篇時,突然想起那個不再掐手心的女孩——她現在會直接說「醫師,我需要你聽我說」。從診間到客廳,這場安靜的革命,或許就從你讀完這篇文章後的下一次對話開始。
☆醫療訊息不遺漏,按讚追蹤醫淬思Instagram
☆更多重要醫療新聞訊息,請上醫淬思官網
編者: [ 醫淬思MPH團隊 ] 與 [ 醫淬思AI Lab ]
校閱:楊仲豪|身心科醫師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