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菸也可能罹肺腺癌?胸腔外科吳維喬醫師用實例說明真相

醫淬思官方

醫淬思官方

2025年4月15日 上午 6:33

專科醫學

🩺 本文審稿醫師|吳維喬 主治醫師|胸腔外科專科醫師

主治專長:

  • 單孔胸腔鏡早期肺癌肺節精準切除手術
  • 肺癌篩檢及診斷治療
  • 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症手術
  • 氣管疾病治療及氣管重建手術
  • 食道癌診斷及全腔鏡微創手術治療
  • 縱膈腔腫瘤微創手術

經歷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外科 主治醫師
  • 義大癌治療醫院 胸腔外科 主治醫師
  • 成大醫院 外科部 住院醫師

前言、肺腺癌,其實離我們很近。

今年(2025)年初,37歲的台北市議員林珍羽在例行健檢中,意外發現罹患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第一期,腫瘤大小約1.2公分。所幸發現及時,通過手術治療已經順利康復。而同樣不菸不酒的藝人汪建民也在去年(2024)56歲時,發現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癌細胞已經大面積擴散,即便積極治療長達10個月,最終還是遺憾病逝。吳維喬醫師強調: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能夠重視一些小的症狀,並定期做健康檢查,尤其是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就能及早發現,避免遺憾發生。


一、肺腺癌的高風險族群和趨勢:不抽菸卻得了肺腺癌

  • 全球趨勢:肺腺癌是全球肺癌中發病率上升最快的亞型,部分原因在於煙草使用率下降後,非吸菸相關的肺癌(尤其是肺腺癌)所占比例相對提高 (Chen et al., 2020)
  • 台灣現象:台灣及周邊地區的肺腺癌患者中,從不吸菸者比例極高,且病患偏以女性及較年輕者為主,與西方地區的高吸菸率族群形成鮮明對比 (Chen et al., 2020)


二、「練拍手功的阿姨」:從檢查到手術的生死時差

吳維喬醫師曾遇過這樣一位女性患者,一位從不抽菸、生活規律、且每天規律練習拍手功的阿姨,在例行健康檢查的時候發現肺部腫瘤。她原本計畫要參加臨床試驗接受免疫治療,但兩個月後只收到資格審查未通過的結果,而導致耽誤了病情。就在阿姨幾乎放棄治療的時候,吳醫師主動搶下手術空檔,幫阿姨成功完成腫瘤切除手術。三天後,這位「練拍手功的阿姨」就能活動自如、準備出院。

這位阿姨不抽菸,也沒有不好的工作環境,甚至每天保持規律運動卻還是罹患肺腺癌。這樣的故事在臨床中越來越常見。肺腺癌初期症狀輕微,可能只是咳嗽幾聲、輕微胸悶、容易疲勞,因此常常被忽略。這正是肺腺癌的可怕之處——它不挑人,只挑你不注意的時候出現。


三、肺腺癌與肺癌的差別:這些差別如何影響診斷與治療

肺癌是一個廣義的稱呼,肺癌本身不是癌,而是特指肺部與支氣管的中惡性腫瘤,例如大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腺細胞肺癌,或上皮細胞肺癌,其中腺細胞肺癌也被我們簡稱為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肺癌可以分為兩大類:

  • 非小細胞肺癌(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約占肺癌病例的 85%,其中包括了肺腺癌、鱗狀細胞癌與大細胞癌(Myers & Wallen, 2019)
  • 小細胞肺癌(SCLC):約占 10%~15%,惡性程度較高且增長速度迅(Myers & Wallen, 2019)。

在臨床診斷上,吳維喬醫師表示:

  • 過去醫生常常會以有沒有吸菸史作為篩檢肺腺癌的重點,但這可能忽略了沒有吸菸的肺腺癌患者。
  • 在影像學上,肺腺癌一般位於肺部外緣,這需要放射科醫師特別注意許多微小的病灶變化。
  • 肺腺癌甚至可以模仿非惡性疾病,導致被誤診為肺炎,因此需要仰賴多種不同的影響和診斷方法才可以精準確認(Constantin et al., 2023)

這些細小的差異會影響診斷策略,更關鍵地決定了治療方案的選擇與臨床預後,因此了解這些區別對患者、患者家屬都非常重要。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

四、一個50歲大叔的在肺腺癌開刀後的故事

每天早上八點半,吳維喬醫師都會在醫院門口的人行道上,看到一群大叔大嬸們抽菸聊天買早餐。而其中一位滿頭白髮但沒什麼皺紋的大叔出現在了某天吳醫師的診間,神情異常沉重告訴她:

「醫生,你一定要幫幫我,如果你說沒辦法,我也不想再來醫院了。」


吳醫師錯愕地詢問後才得知,這位大叔被診斷出是肺腺癌第三期,已接受化療,卻被告知狀況太複雜,需要轉到其他大型醫院做手術。然而,轉院後又被要求等待,導致並且被延誤三個月,病情也逐漸惡化。

「肺腺癌化療後,到底能不能開刀?」大叔哽咽的詢問醫生。

「先生,我們可以試試看。」吳醫師仔細檢視病歷後給出了這句話,但只有醫生自己心裡清楚,雖然仍有希望,但延誤三個月後,病況可能比原先預期更複雜了。

這場手術就像「像剝水煮蛋一樣的危險」,化療後的肺腺癌腫瘤已經和右側主肺動脈黏連緊密,稍有差錯可能造成大出血。幸運地,手術成功了,大叔終於如願康復出院了。出院後的某一天,大叔恢復了每天早上跟其他大叔大嬸一起抽菸聊天買早餐的場景。當他回頭看見吳醫師時,卻立刻歉意地掐滅了手中的菸。

「此病開刀後的注意事項裡,戒菸可是排第一名。」這是在手術後吳醫師不斷叮嚀他的話。

如果你或你的親朋友也正在經歷肺腺癌的治療,請一定要記得,除了手術和藥物治療外,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同樣至關重要。

五、「我沒抽菸,卻罹患肺癌?」:如何預防、檢查與早期發現肺腺癌?

肺腺癌雖然常見且致命,但只要改善生活習慣和定期做健康檢查,例如胸部X光片檢查和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就能有效的降低罹患肺腺癌的風險,並且能提早發現,加以治療。

  • 戒菸與避免菸害:即使肺腺癌患者大部分都沒有抽菸,但戒菸和遠離二手菸還是最有效降低風險的方法之一。
  • 遠離油煙與空氣污染:如果因為工作或居住等原因,長期暴露於油煙、工業污染及其他環境有害物質會增加肺部疾病風險,應立即遠離或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
  • 出現咳嗽,胸悶等警訊早就醫:對於有肺癌家族史、抽菸者或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的人群,更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異常情形。 
  • 支氣管鏡檢查:利用一根直徑大約 0.5公分的軟管,從口腔、鼻腔或由氣管切開口進入對氣管和各支氣管進行詳細檢查。
  •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LDCT 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早期篩檢工具,能夠在症狀尚未明顯時檢出肺部細微病變,並判斷出癌症分期。

預防勝於治療,只要能夠定期檢查和儘早遠離這些危險因子,就能大大降低罹患肺腺癌或其他肺癌的機率,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歡迎立即預約資訊吳維喬醫師更多關於肺腺癌的內容,及時掌握治療先機



常見問題FAQ

1️⃣:肺腺癌初期症狀有哪些?

✅ 肺腺癌初期症狀很難察覺,經常只有輕微的咳嗽、胸悶、體重減輕、聲音沙啞,或者感覺容易疲累。

2️⃣:誰是肺腺癌的高風險族群?

✅ 在台灣,從未吸菸的女性、有肺癌家族史、或長期暴露於油煙、空氣污染等環境中的人,都屬於肺腺癌的高風險族群,應該更積極地進行定期檢查。

3️⃣:肺癌篩檢有健保補助嗎?

✅ 有的。從111年7月起,國民健康署已將肺癌篩檢正式列入國家第五癌篩檢項目。如果您或家人是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就可以免費接受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務必把握這個保障健康的機會。 

只要您符合以下任一項條件,就能免費接受LDCT肺癌篩檢:

  •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年齡介於50~74歲之間,直系親屬中有人罹患肺癌。
  • 重度吸菸者或已戒菸者:年齡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並且戒菸未滿15年者。




參考資料:

  • Chen, Y.-J., Roumeliotis, T. I., Chang, Y.-H., Chen, C.-T., Han, C.-L., Lin, M.-H., … Yu, Y.-J. (2020). Proteogenomics of non‐smoking lung cancer in East Asia delineates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Cell, 182(1), 226–244.
  • Constantin, A. A., Cotea, A. A., & Mihălțan, F. D. (2023). The Multiple Faces of Lung Adenocarcinoma: Challenges in Diagnosis. 20, 69–80. https://doi.org/10.2478/inmed-2023-0261
  • Myers, D., & Wallen, J. (2019). Cancer, Lung Adenocarcinoma. https://www.statpearls.com/as/oncologic/2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