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鏡多久做一次?年輕人要做大腸鏡嗎?腸胃鏡使用AI如何能怎麼做到更好?

AI輔助腸鏡的革命性影響
醫淬思官方

醫淬思官方

2024年10月18日 上午 7:10

尖端與預防醫學

[本文摘要]

腸胃科的未來無疑與AI密不可分,而AI輔助腸鏡在提升大腸癌篩檢精確度和改善患者預後方面引領潮流。儘管AI不會取代醫生,但它將顯著提高醫師在早期癌症檢測和診斷中的能力。如果您屬於大腸癌高風險人群或是篩檢適齡者,現在正是利用AI技術進行早期癌症檢測的好時機。

  1. 胃腸內視鏡檢查可以檢查食道小腸結腸直腸。特殊檢查方式如內視鏡超音波檢查(EUS)及內視鏡逆行膽胰攝影術(ERCP)可用於評估胰臟膽管膽囊
  2. 症狀的年輕人可能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也要考慮風險因素,例如家族有結直腸癌病史
  3. 胃腸內視鏡檢查的頻率根據篩檢指南、病史和具體症狀而有所不同。腸鏡檢查通常建議從45歲開始每10年一次,而上消化道內視鏡的頻率則依賴於具體的病情。
  4. 腸鏡和胃鏡可以同時進行,這樣可以進行全面的評估,並提高便利性。

AI在現代醫療中的角色

人工智慧已滲透至醫學的多個領域,顯著提升了診斷準確性與患者的治療結果。在AI輔助腸鏡的應用中,這一技術成為了早期大腸癌篩檢的強大工具。台灣的大腸癌發病率位居癌症首位,尤其每10萬人中有超過40人罹患大腸癌,因此提升篩檢方法的精準度尤為關鍵。AI正通過提高腺瘤檢出率(ADR),幫助腸胃科醫生及早發現異常病灶。

AI輔助腸鏡的革命性影響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癌的標準程序,但這並非萬無一失。由於腸道結構複雜,再加上人為因素,息肉等異常增生物有可能在檢查中被忽略。AI輔助腸鏡則消除了這些限制,通過實時影像分析,標記可疑區域供醫師進一步檢查。研究表明,AI技術應用於大腸鏡檢查,可將腺瘤檢出率提高14%至30%,大大降低了錯失早期癌症病變的風險。

AI如何提升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

腸道準備的重要性

成功的大腸鏡檢查的關鍵之一是保持腸道清潔。若檢查前腸道未充分準備,醫療團隊將很難檢測到息肉或其他異常。遵循醫師建議的準備指南,如服用處方藥物並在檢查前採取低纖維飲食,可確保最佳的影像質量並提高檢查的準確性。最新研究表明,一天的低渣飲食與傳統的三天低渣飲食效果相當,這使得患者的準備過程更加方便。

更高的ADR與降低大腸癌風險和死亡率直接相關

一旦腸道準備充分,檢查的效果將取決於醫療團隊的技能和所使用的設備。這正是AI輔助腸鏡發揮作用的地方。AI技術可提醒腸胃科醫生注意可能被肉眼忽略的潛在腺瘤。衡量大腸鏡檢查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是腺瘤檢出率(ADR),全球標準要求50歲以上男性的ADR應高於30%,女性則應高於20%。更高的ADR與降低大腸癌風險和死亡率直接相關。ADR每提高1%,大腸癌風險就降低3%,死亡率則減少5%。因此,將AI技術應用於大腸鏡檢查是一個提高檢查準確性、挽救生命的關鍵步驟。

AI如何提升腺瘤檢出率(ADR)

AI能夠在腸道的複雜區域中持續檢測息肉,從而提高ADR,增強檢查效果。與人類檢查員不同,AI不會因為疲勞或專注力下降而影響準確性,整個檢查過程中的精確度始終如一。在一項涉及兩組超過1500人的研究中,AI輔助的大腸鏡檢查的ADR為39.9%,而傳統大腸鏡檢查的ADR僅為32.5%。這一顯著差異展示了AI在提升大腸鏡檢查準確性方面的價值。

AI在腸胃科的未來發展

除了提高檢出率之外,AI輔助腸鏡還幫助醫生通過先進的影像技術,如窄頻影像(NBI)和藍光影像(BLI),區分良性和惡性病變。這些工具使醫生能夠在實時檢查中做出決策,確定是否需要切除息肉以及使用哪種切除方法。目前,華碩與富士等公司開發的多套AI系統已在台灣投入使用,顯著提高了腸胃檢查的準確性和效率。

是否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

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台灣的醫療系統中,AI輔助腸鏡對預防大腸癌至關重要。台灣的大腸癌發病率尤其高,但該病可以通過早期篩檢有效預防。定期篩檢,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人群,能顯著降低晚期癌症的風險,並提高存活率。例如,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個體應該提前至少10年開始篩檢,即早於家族中成員確診的年齡。

越早發現息肉或腫瘤,治療的效果就越好。若在癌症的第一期發現病變,五年存活率可高於90%;相較之下,若發現時已進展至第四期,存活率則低於30%。這強調了AI輔助腸鏡在改善患者預後中的重要性。

什麼時候應該進行大腸鏡檢查?

如果您屬於高風險人群,應該更早開始篩檢,理想的篩檢年齡為40至45歲,尤其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體。此外,飲食中攝入大量紅肉或有腺瘤性息肉病史的人,也應該提前進行篩檢。對於一般人群,建議從45歲開始進行常規篩檢。

雖然大腸鏡檢查是最全面的篩檢選項,但如糞便潛血檢查等較簡單的測試也能檢測出早期癌症跡象。然而,對於高風險人群,建議每五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以確保早期檢測與預防。

使用腸胃內視鏡檢查可以檢查哪些部位?

腸胃內視鏡檢查是一種讓醫生使用內視鏡(一種帶有攝像頭的彈性管子)來檢查消化道內部的程序。根據內視鏡的具體類型,該程序可以評估消化系統的不同部位:

上消化道內視鏡(食道胃十二指腸鏡檢查 - EGD):檢查食道十二指腸(小腸的第一部分)。可評估的情況包括:

  • 胃食道逆流疾病(GERD)
  • 巴瑞特食道
  • 消化性潰瘍
  • 乳糜瀉
  • 食道或胃部腫瘤
  • 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內視鏡(結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檢查結腸(大腸)和直腸。用途包括:

  • 篩檢結腸癌或息肉
  • 診斷炎症性腸病(IBD),包括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
  • 調查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 找出慢性腹瀉或便秘的原因
  • 檢測憩室病及憩室炎

此外,內視鏡超聲波檢查(EUS)和內視鏡逆行膽胰攝影術(ERCP)是專門的技術,用來檢查胰臟膽囊膽管和消化道更深處的組織。


年輕人應該接受腸鏡檢查嗎?

一般來說,例行的腸鏡檢查建議從45至50歲開始進行,以篩檢腸癌,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結腸癌的風險會增加。然而,如果年輕人有特定的危險因子症狀,也可能需要進行腸鏡檢查,例如:

  • 家族有結直腸癌病史或遺傳綜合症,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症候群
  • 慢性消化系統症狀,如直腸出血持續腹痛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排便習慣的改變
  • 炎症性腸病(IBD),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這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頻繁的腸鏡檢查,以監測疾病進展及癌症風險。

如果年輕人沒有風險因子無症狀,通常不需要在建議的篩檢年齡之前進行腸鏡檢查。

參考資料


腸胃內視鏡檢查應該多常進行?

腸胃內視鏡檢查的頻率取決於檢查的目的和患者的病史:

結腸鏡檢查

  • 一般風險個體:從45至50歲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以篩檢結腸癌。
  • 高風險個體(例如家族有結直腸癌病史):可能需要提早開始篩檢(如在40歲或更早),並每5年重複一次。
  • 炎症性腸病(IBD):根據疾病的持續時間和範圍,可能需要每1-3年進行一次監測性結腸鏡檢查。

上消化道內視鏡(EGD)

  • 胃食道逆流疾病(GERD)或巴瑞特食道:根據是否有異常細胞增生(發生癌前病變),可能需要每3-5年進行一次監測。
  • 消化性潰瘍:內視鏡檢查可能需要在初次診斷後再次進行,以確認潰瘍是否已癒合。
  • 無法解釋的症狀(如慢性腹痛或貧血):頻率取決於持續的臨床評估。

這些時間間隔可能根據個別患者的因素而有所不同,醫生可能會根據內視鏡發現的情況(如息肉或異常細胞增生)建議更頻繁的檢查。

參考資料


大腸鏡檢查和胃鏡可以同時進行嗎?

是的,大腸鏡胃鏡(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可以在同一場檢查中進行,這種組合檢查通常稱為雙向內視鏡檢查。兩項檢查通常是在鎮靜狀態下,依次進行。這樣的優勢包括:

  • 全面評估:可以同時檢查上下消化道,找出如貧血出血消化道不適的原因。
  • 便利性:減少多次就診的需求,避免患者多次接受鎮靜及恢復期。
  • 成本效益:合併進行可以減少醫療成本,統一使用設施和麻醉。

此組合檢查可能適用於有缺鐵性貧血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慢性消化道出血或正在接受癌症篩檢的患者。

參考資料